• QQ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中文站 英文站
 
 
新闻中心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珠宝灯知识
 
电话:0755-29444465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龙东路196号
  行业新闻 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如何从秩序感中理解建筑照明设计
  时间:2019-04-20 | 点击量:1354
 

什么是秩序感?

说到“秩序感”这个话题,首先要说到“什么是秩序,什么是秩序感”?秩序的原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人类天生具有对秩序的生理需求,大概自两岁起就有秩序敏感期一说。我们常说的秩序感,大概可以总结为: “安全感”、“规则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等。

而所有艺术和设计的源头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创作者自我意趣的声张,天生带有创作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的汇集。

尼采说过,美学只是一种应用生理学。

研究秩序感在设计中的作用,是从天然的规律中认识人类自己、总结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建筑与照明的关系。

秩序感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感受,很难用客观的精确标准去衡量,我们不妨从已成经典的艺术作品中来稍作分析。

秩序和艺术表达技法结合

二战期间,纳粹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正在法国的巴勃罗·毕加索愤怒之中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了旷世名作《格尔尼卡》。理解立体主义表达方式对于已经习惯了平面化绘画语言的中国人来说是件艰难的事情,我不止一次听到朋友说这幅画很“难”看,为什么?

大多数人看画,首先是看内容是否能被理解,除了专业人士以外,普通观众很少会关注技法和表达方式,我个人认为,很“难”看最重要的原因是——这幅画传达出了一种焦虑、愤怒、悲伤的负面情绪,观众感受不到传统“真”、“善”、“美”风格下有始有终的常规秩序感。

从构图上来看,整幅画从“眼睛”的位置延伸向两边下方,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因为画面过长,三角形中间的这根线正好把画面分割为两个均衡的方形,在比较宽的画面中形成稳定布局。整幅画可以看成四段内容的表现:

左边的公牛和哭泣抱孩子的女人,嘶吼的马以及倒地死亡的战士,从窗户里伸出来手持蜡烛的自由女神,还有最右边仰天哭泣的男人,下方还有个拖着断腿的女人,其正好朝向的是象征为正义之眼的灯泡。

毕加索通过精心安排,将一幅刺激紧张的画面安排得统一有序,既有细节,又突出了重点,所以在绘画表达手法上它是稳定的。

从内容上讲,如果用传统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比如“梅杜萨之筏”,完全还原灾难的瞬间,虽然极具冲击力,但却失去了对统一共性元素的仪式化表达。

毕加索对画面的控制和立体符号表达,正是对当时全世界范围下纳粹罪行的控诉。这幅画的价值超越时空,通过对反秩序感的表达,拔高了作品的艺术高度。

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对秩序感的另外一种正面解读,范宽使用了多点透视的技法,表达出雄阔壮美的画面气势。

画中三分之二的幅面都是暗沉沉的山头,用皴的技法表现了山石的凹凸质感,墨色凝重,和天边的光线对比之下,气势雄壮逼人。但是在这巍峨山体的笼罩下,又有商旅队伍慢慢穿过的身影,还有溪水仿佛直流而下,观看至画面下半部一时间马蹄声、水声穿过历史鲜活过来,表现了人世生活的脉搏,时间感和空间感使人心醉神驰。

此画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认同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充满韵律变化的秩序美。

再看号称“马一角”的马远《水图》,看似不均衡有缺失的构图,实际上留白之处更加波澜壮阔,中国画讲“远山无皱、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留白处处处机锋。

中国的古代画家早就认识到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秩序关系是共通的,他们用“气韵生动”来形容绘画的最高境界。

回到秩序和艺术表达技法结合的问题,作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和情感,即秩序感的需要,映照于画家己身,超脱于画面之外。

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里总结:“秩序感,即为了帮助我们确定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和寻找出我们要寻找或者回避的东西。”

如果把这些画作理解为视觉表达艺术的一种,照明设计与其内在是共通的,它们同样需要关注真正的人性化的需求,用视觉化的表达语言来揭示人和自然和世界的关系。

和建筑照明最直接关系的艺术作品是印象派画家莫奈创作的一套“鲁昂大教堂”组画,这幅画记录了不同天气不同时段不同光线下的建筑,印象派最早认识到光线作为一种粒子和空气之间的关系,这套组画就是最完美的说明,光线经过和空气的碰撞再赋予建筑的不同表情,堪称“大气的戏剧”,这些具体的表现技法完全可以作为照明表现技法的一些参考。

了解“秩序感”扮演的角色

我的一位很尊敬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他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是物质,空气也是。所以人走入空气里,就是一种物质对另外一种物质的“浸入”。

光和建筑以及空气的关系完全可以匹配此观点,三者作为物质的互相交融,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设计“光”,我们要找到是“光”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和结果。

从建筑照明来理解,回到本源,光的使用起源,原本就是为了人类自己暗夜行路,光照亮建筑要符合的根本,就是人类自己对秩序的需求,对安全感、归属感、规则感、时空感、格局感的需求。在建筑照明这件事情,我觉得最需要做的是从己身出发,尊重人类,敬畏自然。

上图是2011年的时候,我配合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在中国美术学院内完成了依山而建的“中国民俗艺术博物馆”室外照明设计,该馆的特点是大片的玻璃幕墙形成交叠而上的“山”型结构,坐落于山腰之中。(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该馆的室内照明经日方要求做过系统的日光计算,且馆内的展品多为临展的民俗手工艺品,所以关于“光害”的讨论不在本文范围内)。

大部分的设计师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脱离不了自己生活的经验,我当然也不例外。看到建筑方案的时候,我马上想起梅雨季节时,梅家坞云山雾罩的牌坊大门,还有九溪烟树烟云缥缈的奇幻仙境,决定照明元素着墨瓦片玻璃幕墙的时候,想要也能表现云气升腾的自然景象,于是使用线条洗墙灯找到幕墙的结构,其他部分弱化以强调山形的轮廓,并希望洗墙线条灯单点可控,像水墨一样的方式晕染到建筑之上,再呼——吸——呼——吸的自然节奏来配合变化。

可惜的是,受制于当时的控制技术以及造价问题,最终还是选择了中规中矩的照明手法。

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样的项目,它使我思考——建筑照明的意义是什么。

建筑照明绝不是涂脂抹粉一样的点、线、面简单交错绘制。

打通秩序感的任督二脉,目的就是找到人和世界相处的若干种方式,找到光和建筑的关系。

审美因观赏者经验不同,了解信息不一致可能达到的结果不同,对于创作者来说,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了解“秩序感”究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知道什么是“时空”、“规则”、“格局”……才能在设计项目时更加游刃有余。

从秩序感中理解建筑照明

2012年,在民俗艺术博物馆的隔壁,当年获得普利茨克奖的王澍老师设计了一幢临水的“水岸山居”,这是一幢不太像房子的房子,大片像山体一样蜿蜒的屋顶,覆盖着夯土筑成的餐厅、客房、观景阁等。木头和夯土的元素使我倍感亲切,而丛生交叠的木头仿佛无限向上生长的态势又突然被屋顶一刀切断的而带来的冲突感令我迷惑又着迷。

这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感带来的张力自然成为我感兴趣的重点,照明设计当然是要加大戏剧性的冲突——强调屋架结构和下方夯土的对比,而建筑体与体之间的分割通过立面的灯光去强调。

这个项目完工的效果完美再现了效果图预设的效果,但是最终呈现的时候,考虑到运营和校园总体环境,最后长期只使用了一半的照明,这促使我反思:照明设计这件事情的相关方,除了建筑、照明、空气、使用者以外的关联方,还有旁观者和环境相关者!

建筑照明设计所寻求的最高境界,不应该是彰显自身,而是与自然和环境的完美和谐!

从秩序感中理解建筑照明的设计原则,我理解总结最重要的有三点:

“均衡”——考虑视野内布局的匀称,错落有致,光影相交;

“耐看”——延展到视线以外的内容,挖掘更高远的意义;

“克制”——考虑人本需求和环境因素,不能以彰显自身为目的。

秩序和建筑照明结合

精彩建筑的魅力和艺术作品是一样的,外观的悦目度过后,一定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常人欣赏美,艺术家想留住瞬间,建筑师常想的是解决哲学问题。

2013年,在黄公望隐居并画出巨作《富春山居图》的富春江畔,杭州富阳政府请了王澍老师来设计富阳的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合一工程,我们现在叫它“富春山馆”。

富春山馆最先吸引我的,首先是蜿蜒的屋顶曲线。

保罗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自己的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

从秩序感上来讲,屋顶的线条在我看来作为向外无限延伸的“势”,极具审美快感。与《富春山居图》挥洒奔放、一气呵成的秩序是一致的。

从照明角度看,这根屋顶的线条标示了建筑在夜晚的位置。寻求建筑照明的核心点首先就是场所气质的标志。

王澍老师在阐述重建一种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学的基本观念时曾反复提到“工法”二字,强调表层饰面的营造。从外观看,富春山馆的幕墙肌理借鉴了富阳本地建造的很多材料和工法。王澍老师的作品,通常会使用大量丰富的肌理。

在宁波美术馆,王老师团队首先提炼了“瓦爿墙”肌理的做法,我去参观这个项目的时候,站在像刀砍斧劈一样的立面下面,感到头晕,不是因为建筑巧妙的角度,而是因为密密麻麻扑面而来的幕墙砖瓦携带的丰富信息,看到它们,我想到考古中对“文化层”概念的定义: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

所以整个立面是照明在这个项目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整体视觉延续到夜晚的基础。

幸运的是,建筑场所背后的重山叠嶂天然和建筑互相呼应。照明尝试有节制地表现它们,背后的白色背景的档案馆实际上是做为了照明的背景和边界来处理,南北向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我们利用幕墙和挑檐的反射来强调分割的关系。

并且有选择地利用窗户来活泼整个大面积肌理凝重的气势。

和象山校区一样,各种走廊和飞道穿插在建筑的表面内外,这些结构插入建筑入口部分时,照明将其纳入总体视觉秩序之下稍作强化,且这种强化的方式,我们尝试用“借景”的手法,它本身就作为另外一个框景存在。

在这整个宏大的秩序下面,最需要弱化的反而是人行路线的照明。本身功能性的照明,我们把它压抑到极低的高度和照明水平。


 【返回上一页】 
 
Copyright © 2014-2015 版权所有 深圳市照佰士达光电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龙东路196号 电话:0755-29444465